精选分类 男生 女生 书库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都市 > 重生大时代之1993 > 第189章,实体书出版(求订阅!)

““白鹿原”和“废都”我看过,写得非常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

说着,老男人话锋一转。

“但是我的“风声”也不差。至少我个人认为,不比“白鹿原”和“废都”差。

甚至因为故事的可读性和历史的承载性,我觉得“风声”会比“白鹿原”和“废都”更受市场亲赖。”

听着这嚣张的话,陶歌眼睛亮了几分,隐晦示意摄影师抓捕微表情后,接着又将一军:

“你说了这么多,我就听出了一个意思,“风声”就是比“白鹿原”和“废都”写的好。”

他娘的,这娘们心眼儿坏了。

一个劲把自己往老陈和老贾的对面拉。

不过拉就拉吧!正合老夫心意。

就算这本“风声”压不住“白鹿原”和“废都”,自己还有下一本“潜伏”呢。

对于“潜伏”,他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说到潜伏,张宣就想起了茅盾文学奖。

心想要是反响好,说不得可以和白鹿原等一较高下呢。

想到茅盾文学奖,张宣整个人一颤,火热的心一下就出来了。

文学之路已然走到这一步,你要是说他心里没一点虚荣心,没一点野望,说出来是个人都不信。

至于争不争得过,先且不说,但这个不服输的劲一定得有。

只是背后的文坛人脉问题,这是目前他犯愁的地方,可这个又急不来,得一步一步走。

拉到对立面,张宣甚至都想到了被老陈和老家贾等人喷得狗血淋头的场面。

但他不怕。

张宣脸皮厚,再世为人豁达得很,自己就是要争一争,争不争得过另说。

他甚至腹黑地想:你们要是本人跟我过招对骂就算了。老夫讲武徳,也至多跟你们骂骂了事。

要是敢拉帮结派骂自己,打压自己,而自己要是势单力薄干不过了。到时候那就别怪老夫心狠手辣,把你们后面的好作品全借鉴了。

后路想好了,张宣眼皮一垂,回答道:

““风声”有没有比“白鹿原”和“废都”写得好,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我相信市场会做出选择。”

陶歌盯着他的眼睛,问:“你似乎很自信。”

张宣面色平静地说:“身为一个作家,要是对自己笔下的作品产生怀疑,那可以弃笔了。”

陶歌认可这话,随后翻了一页文稿说:

“你知道吗,“白鹿原”当之无愧是1993年的畅销书。不少报刊评论都用“火爆京城”一词来形容“白鹿原”的畅销。

根据沪市南京东路新华书店的销售数据,1993年这本书在这家书店的销量为13500册。

听到这个数字,你还有信心吗?”

“白鹿原”怎么个火爆程度,张宣心里有数,那可是一年版税高达455万,上了作家富豪榜的主。

只见张宣从容地回答道:“当然有。还是那句话,作品已经写好了,质量摆在那,我相信市场。”

陶歌问:“你刚才两次提到市场,文学作品用市场说话,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你对名利看得很重?”

嘿!这娘们不愧是牛津大学毕业的,不愧是一身书香气质。

反应很敏锐,问话很犀利。

但,又怎么样?

只见张宣不慌不忙表示:“名利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作家。

作家没成名前都在等待名利,我也不例外。

相比起一些作家看重专业人士的意见,我希望自己有更广阔的读者。

对于我来说,必须要赢得年轻人的喜欢。你要相信年轻人,年轻人来了,未来就来了。我不愿放弃市场,也不敢放弃。

写作那么辛苦,如果只在小范围内流传,就不值得我费心费力去做了。我要让更多的读者走进我的文字里,为此我愿意流出更多的心血。

当然我这话肯定会有人指责,肯定有人会站着说话不腰疼,他们口碑和销量都有了,却一定会表现得很委屈地说:他们不在乎名利,他们恐惧名利。”

陶歌满意地笑了,对这嚣张、却又能自圆其说的见解很是肯定,内心忍不住赞叹,能写出这么优秀作品的人,果然没有一个善茬。

陶歌理了理情绪,接着提问:“你知道吗,风声虽然还没有连载完,更没有实体出版,却已经有好几个大导演找到了人民文学,打听你的信息。

那问题来了,假如文学作品要借影视的助力走近年轻读者,会不会令人不齿?”

张宣听得愣了愣,随即心里笑开了花,竟然就有导演看中了吗?

真他娘的有眼光啊!

问题是那大导演是谁?

是张艺谋?

还是姜闻?

或者都有…

不过管他谁呢?只要真的有心,就算再折腾再折腾,肯定也会想办法找到自己的。

老夫现在又不缺那几个钱,急什么呢。

等着,等着鱼上勾。

意想不到的好消息让张宣开心了一下,随即认真说:

“会不会令人不齿?首先我是没有的。其次即使有,你也得咽下去,因为时代在发展,我们不能跟时代对抗。

生活就是要你学会接受,包括接受‘不齿’,这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生活全是花好月圆,我们就不需要“风声”了。

一句话:历史与人性是两条长河,真正的英雄能同时趟过。我想做这个英雄。”

陶歌静静听着,良久,她鼓掌说,“掩卷沉思,心绪纷纭,我好羡慕你。”

张宣笑了笑,玩笑问:“你还是爱看“风声”的,对吧?”

陶歌笑着点头,接着说:“最后一问,我们前面谈到博尔赫斯,让人不免想到中国当代先锋文学鼎盛时代,你也是从那儿出发的。

但我留意了下,从今天的中国格局看,你是少有的能够将先锋传统转移和安放在当下,并在当下激发出新的创作活力的作家。

先锋家普遍征用的“元叙事”、“第一人称叙述策略”、“非道德化视角”、“解构历史”、以及“语言策略”等技艺,这些在你中被运用得娴熟老到。

从整个写作观来看,你不再按照传统和先锋、雅和俗、宏大和个人等等来建立自己写作的精神谱系和边界,而是自由地调动诸种写作资源。

而且,先锋注重的只是的结构变化和叙事策略,从的世界观看,隐隐约约感到你在向卡夫卡式体制对人压抑的现代命题靠近。”

张宣想了想说:“先锋文学慢慢少了,将来可能连气味都闻不到。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先锋文学的现场是建立在精英阅读的舞台上,而今天精英阅读的台面已经在逐渐坍塌。

未来是互联网的世界,互联网让众声喧哗,把精英赶下台,成散兵游勇,随时可能遭大众群殴。精英如虎落平川,失势了,失声了,无力发行“新钞票”,也不想发行了。所有歌声——文字也是歌声——都有表演的诉求,当精英的歌唱无人聆听,甚至只能被刻薄,闭上嘴也许是唯一选择。

风声中,我里的人物都被困限在高墙里,人性被重压、异化。但也许读者津津乐道的是谍战,是故事:这不是精英的声音,是大众的喧哗。这是令很多人沮丧的事情,但这是现实,恐怕也是未来。”

陶歌怔了怔,被他的言论惊到了,许久才说:“言重了。说实话,我觉得研究你的人并不少,风声连载半年多来,我注意到至少有二十多篇评论,几乎各大文学评论刊物都作了专题研究。

也许你会觉得这些声音微弱,传不远,但可以传下去。传下去才是真正的远,那些喧嚷不过是泡沫,经不起时间的风吹。”

张宣不以为意地说:“你这是典型的精英思想。”

陶歌也有点后知后觉,随即自嘲似地笑问:“是不是有点堂·吉诃德?”

张宣笑着摆摆手,递个台阶过去:“堂·吉诃德战的是风车,你今天战的是“风声”。”

话到此,按照事先的约定,按照事先的章程,采访完毕。

就算陶歌还有很多想问的,很多想说的,也只能留在下次。

陶歌等到摄影机关闭,就起身问:“你似乎很看重互联网?”

张宣给她重新倒了杯茶,“不是我看重互联网,而是整个世界都在看重互联网。

去年12月份,全世界媒体都在报道美利坚的“信息公高速公路计划”,你有看过相关新闻吗。””

陶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端起茶水小口小口品着,没再说话。

几分钟后,摄影大哥收拾东西走了。

助理也很有眼力见,跟着走了,出去后还把门悄悄带上。

陶歌不徐不疾地喝了半杯茶,感觉口中不那么干燥了,才抬起右手腕看看时间。

时间显示,9:27。

接着她把杯子放下,从随身包中掏出一份文件,递给张宣说:

“根据我们之前的信件往来约定,出版社制定了有关“风声”实体书的出版合同,你过目一遍。”

张宣诧异问:“我们?”

陶歌解释道:“最初跟你接触的是李主编,他后来由于身体原因提前退休了,我接的手。”

张宣呆了,一直以为面前这女人只是个外勤记者,没想到是和自己通信往来的编辑。

这么年轻的编辑…

就离谱!

不过想想刚才采访中,对方表露出来的真才实学,想想对方是牛津大学毕业的,好像也没什么意外。

不过人民文学毕竟是人民文学,这样的单位不是简简单单的有才华、有能力就可以出人头地的。

年轻人想要上位,必须有背景才行。

而且还不能是一般的背景。

看来自己还是小瞧了这位陶女士啊!

这么思绪着,张宣再看对方时,眼睛开始放光,自己在文坛不是缺人脉么?

这好像就是。

虽然不知道对方深浅,但现在自己一穷二白的,在文坛就是一睁眼瞎,蚊子再小也是肉不是?

送上门来的贵人,自己不应该错过。

四目相对,陶歌瞧着他的眼神变化,似乎猜到了他的想法。

她知性一笑,又打开随身包,从里面掏出一张名片给张宣:“这是我的名片。”

张宣悟了,懂了,明白了。

人家主动给名片,就是告诉自己:这是有事可以联系她。

接过名片一看,上面除了姓名和座机联系号码外,竟然还有BB机联系方式。

好东西啊,没得说,张宣双手接过,拉开抽屉,把名片郑重地放进去。

迎着对方的目光,张宣随即撕下一张便签,把自己的BB机号码写上,不要脸地递过去就笑说:

“不好意思,我的正式名片还在制作当中,做好后到时候邮寄一张给你,你先用这个吧。”

陶歌饶有兴致地看着他,一眼就识破了他的胡说八道,但还是伸手接了,放入了包里。

张宣好奇问:“你是什么时候接手的?”

陶歌告诉他:“去年8月份。”

张宣头晕了,“意思是从头到尾都是你跟我再联系?”

陶歌轻轻点头:“你投的稿子是李主编接收的,也是因为他的力荐,人民文学才尝试着连载。那时候我是他的副手,你的信件是我回复的。”

这话老男人信了,毕竟所有的信件从头到尾都是一个笔迹,这没法作假。

张宣信是信了,但还是迷惑地看着对方,贵为人民文学的编辑怎么来这山旮瘩,毕竟自己现在还是一无名小辈啊。

陶歌何其聪明,立马明白了他的疑惑,喝一小口茶就坦诚说道:

“这是人民文学第一次连载长篇,同时还有出版合同要跟你对接,最后就是我对“三月”也充满好奇。”

这话没毛病,外勤记者可以采访,可以对“三月”好奇,但没法签合同。

到这,张宣不再问了,而是翻开合同认真查看了起来。

事关重大,必须一字一句琢磨,不敢打马虎眼。

怕有差池,老男人一连看了三遍。尤其是版税分成部分,他还多看了遍。

几遍检查下来,没发现有错,同之前信件中说的一致。

确认过后,张宣没有迟疑,拿起钢笔,拧开盖子就开始签名,按手印。

见他没有异议,陶歌也是在相关地方开始签名,按手印。

这女人果然能全权代表人民文学跟自己签合同,看来地位不低,自己得跟这条大腿打好关系才行。

ps:求订阅!求月票!

4100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